1. 主页 > 游戏

张良的一生概括,张良的生平事迹简介

张良,汉初三杰之一,他的一生可谓传奇!

刘邦取得天下后,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:“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饷馈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三者皆人杰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”。

子房即张良,语中刘邦把西汉建立的最大功劳归于三个人:张良、萧何、韩信。其中张良是排在第一的。

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,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:右边为上联,左边为下联。(字体较大) 1.上联右上,用较小字写,悼念(逝者名字)、沉痛悼念(逝者名字)或(逝者名字)千古; 2.下联左下,用较小字写,(名字)敬挽、(名字)泣挽、(名字)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。

张良何德何能,引刘邦如此推崇?我们想通过四个故事,来告诉你张良跌宕纵横精彩的一生!

第一个故事:

公元前186年 ,张良轻轻的走了,享年64岁。

张良的一生概括

张良的生平事迹简介,没错,这就是第一个故事,寥寥一句话。但这一句话的分量有多重,你可能不知道。我们首先列出一份名单:臧荼、韩信、陈豨、卢绾、英布、彭越、韩王信等。

这些是什么人?

答:和刘邦一起创业的异性小伙伴。

张良(约公元前250—前186年),字子房,颍川城父人,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、大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。张良的祖父、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。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,保存实力,并。

有什么共同特点?

张良的一生概括

答:创业成功后都被刘邦诛杀,或死或逃。

而张良,没有在这份名单上,这何其幸运!

事实上,张良是唯一得以善终的“汉初三杰”:韩信被杀,诛灭三族;萧何被治罪下狱;只有张良安然平安地度过一生。荣膺刘邦心中第一等的大功臣、大能臣,在兔死狗烹的环境中却能安享晚年,堪称奇迹。

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或许从一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出些端倪,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,张良获得的封赏是“自择齐三万户”,然而出乎意料张良却谢绝了,他只要了“留”这个地方,成为留侯。

张良一定深谙当时的形势,洞悉刘邦的为人,于是他选择功成不居,激流勇退。

到这里你可能会暗暗欣赏张良的深谋远虑和低调持重。没错,但这是以后的张良,若与年轻的张良对比,你会有判若两人之感。不信请看第二个故事。

张良(约公元前250—前186年),字子房,汉族,汉初颍川父城人[1](今河南宝丰[2])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、大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列为“汉初三杰”。张良的祖父、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。[3]秦国灭。

第二个故事:

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,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,享年64至70岁左右。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,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,重新为郑国属地,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。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,西城父(汉时更名为父城)。

倾家为主合壮士,博浪沙中击秦帝。

在这里,血性冒失的张良让人难以和后来富于韬略的张良联系起来,对于张良的这一次锤秦举动,后人形容是 “一击震天下”,“子房一椎,宇宙生色”。虽然稍显夸张,但从后来秦始皇恼羞成怒大索天下来看,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惨烈。

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,于是寄书蒙蔽项羽,声称:“汉王名不符实,欲得关中;如约既止,不敢再东进。”同时,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,说是“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,大敌当前,灭顶之灾,不可不防啊。”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。

这还是刘邦形容的“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”的张良吗?当然是,只是此时的张良还too young。事实上,生活在豪侠兴盛,战争仍频的战国时代,年轻的张良沾染了一些“十步杀一人 ,千里不留行”的鲁莽的游侠习性是可以理解的,但他最后是怎么转变的?以至成为“谋圣”的?

这就得说第三个故事了。韩信刺秦未遂后,遭秦始皇全国通缉,于是“良乃更名姓,亡匿下邳”,更名隐姓,逃亡到了下邳。第三个故事就发生在下邳。

第三个故事:

沂水圯桥头遇老翁,经受考验赐天书!

老人脚轻轻一甩,鞋“嘭”的一声掉到了河里。“小伙纸,帮我捡一下鞋呗”,老人朝张良喊道。正要过桥的张良眼一睥睨,“老头子你是故意扔的,你以为我没看见吗”,准备离开但转念一想,妈妈从小教育我尊老爱幼,这样不太好吧,最惨的是这样一走了之万一被人拍到网上,肯定被网友人肉和挨骂。

张良警觉地看了看四周,算了,看这糟老头也挺可怜的,于是悻悻地到了河里把鞋捡了上来。“诺,你的鞋”,张良转身要走,老头又说话了:“别走啊,小伙纸,跪下来帮我穿上吧”,张良一听火气大了,什么?帮你捡就不错了,还要我跪下给你穿上?我秦始皇都敢锤,信不信我砍死你这糟老头。

“别怕啊,小伙子,我不是碰瓷的,就是脚有好几年没洗而已,来啊”,老头精神矍铄,不似凡人,向张良招手。张良牙齿咬的咯咯响,你妹的,要不是官兵四处通缉我不好发作,我哪能忍得了这耻辱。张良一手捂着鼻子,一手把鞋给老头穿上。

老人哈哈大笑:“孺子可教也,5天后来这里见我吧,有大礼相送”。张良心想不会是给我发红包吧,直接发微信就好了啊,老头就是落伍。5天后的早上,张良如约到桥上,谁知老人已早早等候在此,老头不高兴:“跟老年人相约,你怎么迟到?太没礼貌了,5天后再来吧”。

张良的一生概括

5天后鸡鸣之时,张良赶到了桥头,一看老头又等在那里了,老头说5天后再来吧。张良想你特么是不是有意在整我啊!第三次张良深更半夜就出发,摸着黑灯瞎火来到了桥头,这次比老头早了。老人很高兴:你已经通过了种种考验,我送你一本书。张良一看,是《太公兵法》。“要先自宫吗?”,“傻孩子,不用啦,赶紧回去看,看透了你就成为武林高手啦”。

张良后来果然成为了高手!对于“圯上受书”这个故事,北宋的苏轼在他的《留侯论》里有精辟的论述:

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,其事甚怪;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,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。…… 子房以盖世之才,不为伊尹、太公之谋,而特出于荆轲、聂政之计,以侥幸于不死,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。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。彼其能有所忍也,然后可以就大事,故曰:“孺子可教也。”……夫老人者,以为子房才有余,而忧其度量之不足,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,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。何则?非有生平之素,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,而命以仆妾之役,油然而不怪者,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,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。……观夫高祖之所以胜,而项籍之所以败者,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。项籍唯不能忍,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;高祖忍之,养其全锋而待其弊,此子房教之也。

张良圯上受书这件事,看起来非常奇怪。但你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世高人出来考验张良呢?张良有盖世之才,却不学伊尹、姜尚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,反而学荆轲、聂政行刺的宵小之计(指博浪沙刺秦),因为幸运才没有死掉,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。所以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地深深羞辱他。他最后能忍受得住,说明他可以成就大功业,所以到最后老人说:“孺子可教也。”那老人,认为张良才智已经足够,但担心他的度量不足,因此借机羞辱以挫他年轻气盛的锐气,使他能忍得住小怒而去成就大谋略。

苏轼说,老人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送书,而是授书的过程。老人深为张良将自己的才智用去学荆轲、聂政等人的匹夫之勇而感到可惜。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羞辱张良,是想教给张良做人的度量和忍耐的智慧,以激起他“不以小忿而乱大谋”和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的将帅才能。

苏轼最后说,汉高祖的忍耐,是张良教给他的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我们来看一个例子。

第四个故事:

刘邦临门挨一脚,赚得韩信西汉兴。

公元前203年,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战事胶着,而北方的韩信却势如破竹连克赵国、齐国。一天,韩信派使者捎来一封信给刘邦,信中写道:“齐伪诈多变,反覆之国也,南边楚,不为假王以镇之,其势不定。原为假王便”。

韩信信中说齐人狡猾,反复不定,而且南边靠近楚国,所以我想做个假齐王,稳定局势。刘邦看完信后大怒,破口大骂:“吾困于此,旦暮望若来佐我,乃欲自立为王”,我被困在这里,正想你来助一臂之力,您倒要挟我做齐王。刘邦的臭脾气正待发作,不知谁在背后踢了一下,刘邦一看是张良和陈平,张良附耳言道:“汉方不利,宁能禁信之王乎?不如因而立,善遇之,使自为守。不然,变生”,老大啊,现在开撕你是韩信的对手吗?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,利用他对付项羽。刘邦懂了,继续“大怒”: “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!”

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,做什么假的。于是派张良为特使前去封韩信为齐王,征调他的部队攻打项羽。

刘邦的“大方”赚得了韩信的信任和支持,为最后翦除项羽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基础,在这里张良居功甚伟,是他及时向刘邦传递了忍的信号,这就是苏轼说的,汉高祖的忍耐,是张良教给他的。

传奇哉,张良!
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QQ:ilanse@126.com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